昨日(5月6日),归创通桥(2190.HK)官宣港交所将于9日移除其股份代码中的 “B” 标记,成为港股18A高值耗材赛道首个“摘 B”企业。
这一里程碑式突破,不仅标志着公司市值(63.05亿港元)、收入(7.8亿元)、盈利(净利润1.02亿元)三大核心指标跨越国际资本市场门槛,更宣告中国高值耗材行业在神经介入、外周血管介入等细分领域,首度诞生具备规模化盈利能力的本土龙头。
01
“数年冷板凳”终迎破晓
作为港交所18A条款下“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”的标识,“B”标记的摘除条件严苛 —— 需满足市值超40亿港元、年收入不低于5亿港元且管理层三年稳定。
归创通桥的突围,始于2024年的业绩爆发:营收7.8亿元同比激增48.3%,净利润首破亿元大关,更以3247万元首次现金分红与6.5亿港元H股回购计划,向市场递交“盈利+回报”双信心答卷。
自2021年登陆港股以来,这家企业以“产品管线扩充+商业化提速”双轮驱动:三年间产品从20余款跃升至66款(47款获批上市),覆盖超3000家国内医院;2024年核心产品在多轮集采中强势中标——通桥银蛇™颅内支持导管、ZYLOX Penguin 静至®髂静脉支架等明星单品,助推市场份额加速收割。
其破局逻辑清晰:借集采东风以高性价比替代进口,同步开拓海外市场分散风险,2024年海外收入2258万元,四年复合增长率达87%,欧洲、南美及中东渐成增长极。
技术卡位更显战略眼光:与美国Avinger达成OCT成像引导技术合作,填补国内血管腔内影像空白,通过技术授权生产降本增效,为全球竞争筑牢壁垒。
02
资本催熟的合并与上市
回溯至2018年,归创医疗与珠海通桥的合并曾被资本热捧,2019年国投创新1.5亿元注资、2021年港交所上市募资24亿港元,市值一度飙升至194亿港元。
但初期“各自为政”的研发销售体系,让协同效应难产:神经介入核心产品遭临床质疑,外周DCB球囊深陷价格战致毛利率跌破60%,2022年净亏损9500万元,股价从高点暴跌超80%。
正如赵中在年报中坦言:“合并是为了活下去,走远却要靠真本事。”企业清醒认知到:资本能推波助澜,产品与技术才是续航引擎。
03
集采风暴中的逆势突围
当行业寒冬突袭,归创没有倒下,以“精准集采策略 + 技术创新”逆势崛起。
在神经介入领域,公司以颅内取栓支架、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等产品为主,2024年神经血管介入销售收入达2.44亿元,同比增长46.7%,在集采中多次中标,快速抢占外企退出的市场空间。
1. 出血类:凤® 弹簧圈系统在21省联盟集采中以B组第一中标,市占率提升至10%,2024年相关收入1.8亿元。
2. 缺血类:通桥蛟龙®取栓支架(二代产品)在京津冀集采中以B组第一中标,银蛇®颅内支持导管以A组第一中标,带动缺血类收入3.48亿元。
公司倡导的 "经桡动脉入路" 技术随着通桥双蛇®桡动脉通路套管获批,推动神经介入手术创伤降低50%,成为国产替代标杆。
在外周血管介入领域,髂静脉支架、药物球囊等产品通过集采实现放量,2024年与Avinger 合作后,进一步布局OCT影像引导下的精准治疗,瞄准国内4000万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市场。
1. 静脉介入:ZYLOX Penguin 静至®髂静脉支架(全球首款“自膨式 + 激光雕刻”设计)填补国内空白,2024年中标第五批国采,收入1.2亿元。
2. 动脉介入:UltraFree® DCB在膝下动脉病变治疗中实现“无植入”理念,河南省市占率70%,带动外周动脉收入1.32亿元。
公司外周静脉产品矩阵(腔静脉滤器、静脉球囊)加速获批,2024年新增两款 ZENFLOW® 外周超长球囊,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。
此外,公司通过全球化生产与研发(如德国、巴西市场布局)和多元化产品组合(覆盖血管闭合装置等新领域),构建了长期增长护城河。
04
争夺国产替代红利的都有谁?
在港股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中,归创通桥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心血管介入、神经介入及高值耗材领域,在这一领域中还有其他一些代表性企业包括:
1. 启明医疗(02500.HK):专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(TAVR),其VenusA-Valve为国内首款获批产品,市场份额长期领先。2024年第二代可回收瓣膜VenusA-Plus上市,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;
2. 微创心通(02160.HK):微创医疗旗下TAVR子公司,凭借VitaFlow系列(价格较启明低30%)快速抢占市场,2024年单月销量一度反超启明。其产品以“更细导管设计”降低术后起搏器植入率,临床优势显著;
3. 先健科技(01302.HK):左心耳封堵器、主动脉覆膜支架等结构性心脏病产品为核心,同时布局起搏器(与美敦力合作)。2024年铁基可吸收支架进入临床,若成功或颠覆传统支架市场。
此次“摘 B”,既是国产高值耗材从“烧钱亏损”迈向“盈利放量”的转折点,亦折射行业在集采倒逼下的蜕变——从技术跟随到自主突围,从曾经的依赖进口逐步实现技术突围,从亏损烧钱的阶段迈向盈利放量的新局。
然而挑战依旧存在:持续的集采降价可能压缩利润空间,企业需通过创新迭代来维持竞争力;海外市场面临准入门槛与本土化运营的高难度挑战,归创通桥需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以突破全球化壁垒;在高端影像设备、材料等领域仍存在依赖进口的“卡脖子”问题,自主研发之路任重道远。
当AI、机器人技术加速渗透医械研发(如国家药监局推动的医用外骨骼机器人标准),归创通桥的未来路径清晰:唯有紧握“创新 + 多元合作”双桨,方能在全球高端医疗市场续写“中国智造”的突围故事。